看完了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书能出版也算是一个“小奇迹吧”?(看看这里)。读罢之后,有一些零散的感想,记录于下:
- 说实话,很久不看韩寒的书了,最后一次看是同学送的《一座城池》。大学开始关注他是从他开始频繁写评论的时候,或许这个社会缺少了一个像他这样敢于说出来的人,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瞩目。
- 这本《1988》的写作风格和《一座城池》差不多,不很完整的历史背景,稍显犀利的措辞造句,一些有点儿小邪恶的段子,构成了他的书的独特的卖点。
- 这本书号称是首部“公路小说”,不知道为何取这个名字,读罢以后才知道原来就是因为是描写公路见闻的书。先在书商找噱头可以理解,但是随随便便就给一本书编一个大帽子扣上,也显得太无聊了吧。(曾经被誉为北大怪才的余杰的书就叫“抽屉文学”,余杰自己也表示过很反对,首先就是不理解自己怎么就赶上了怪才这么一个不是那么正面的词汇。) 照书商们的思路,余华的书可以叫“厕所文学”,因为总有一个人会掉到厕所里淹死。
- 这本书较他以前的书,更加写实一些,书里的很多东西都有社会热点的影子,这也是韩寒笔根不辍写社会评论的一个体现吧。就像他书里说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那种。
- 此书的结构很怪,或许是我领悟不到,总觉着有点儿为讲故事而讲故事,那台老车,那些女人,那些来了又走了的人,彷佛都是为了串连起一个一个包袱(sorry,借用一下相声词汇)而生,少了一些真实感。
- 最后,书名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原来不是叫这个,书里找原因),但是读罢发现只是韩寒换了一种方式来讲述一下真是的社会而已,所以,“1988-只是谈谈这个世界”更合适吧。
14条评论